現(xiàn)代職場人都或多或少地體驗過焦慮的情緒。是的,焦慮是一種情緒,而不是一種事實,保持適度的焦慮,有時候未必是件壞事。然而,過猶不及,如果因焦慮的侵擾,對應成了事實,進而對自我產(chǎn)生了否定,那么焦慮就不是件什么好事了。
毛迪就是一個焦慮的女生,她擁有同齡人羨慕的名校學歷背景,畢業(yè)后,以管培生身份順利進入了知名外企,目前的職位是人力資源的培訓主管。一般人恐怕都很難想象,這樣職業(yè)背景的女生過來找我咨詢的問題居然是:該怎么跳槽?
我問她:你想跳到哪里?
毛迪一下愣住了,那一刻,我在她的眼神里看到了失落。“都可以吧,”毛迪接上話,“只要我能做得來就行,這份工作好是好,我卻總感覺自己做不好。”我直接說:別騙自己了,你根本不想跳槽。焦慮和能力有關,也無關?!坝嘘P”在于,焦慮情緒總會和能力連接上,“無關”在于,焦慮的消除往往需要接納當下的狀態(tài),包括能力狀態(tài)。
接納,就需要先知道焦慮的原因。毛迪開始和我訴說那些讓她焦慮的往事。
事件一,公司組織一次大型中層培訓,連續(xù)三天,由她具體負責。定好的培訓時間,反復開了幾次會,一切都按照既定的日程順利推進。然而,毛迪卻越來越焦慮了,總覺得什么事情沒有做好,總覺得不夠完美,這樣的焦慮甚至讓她寢食不安。結果,培訓如期舉行,也如毛迪所料的那樣,出了幾個紕漏。毛迪就在想,我怎么那么無能?于是,就更加焦慮,甚至不敢獨立負責工作了。
這種焦慮的原因,不是因為追求結果的完美,也不是因為對自己要求過高,而是不能接納自己的狀態(tài)。心理學里面有個名詞叫“目標顫抖”,指的就是太專注于目標,反而做的不好,很可能失敗。失敗還不要緊,關鍵的是這樣焦慮的情緒會讓人愈發(fā)“顫抖”,離目標也就愈發(fā)遠了,到了最后,就只有顫抖,沒有行動了。記住,你是在趕路,而不是和狼爭斗的。
接納,聽上去容易,做起來并不容易,因為我們總會被一些客觀因素影響。毛迪接著講了另外一件讓她能量降低的事情。
事件二,那是公司搞的一次年終總結會,毛迪參與其中,負責一些培訓環(huán)節(jié)。在籌備會上,毛迪提出了一些創(chuàng)新的想法,包括會議的組織,培訓的形式等等,老板認為很好,自然就把相應的環(huán)節(jié)交給毛迪來操作了。這些從來沒有人嘗試過的事情,公司也沒有先例,大家都覺的是那么回事,但是具體怎么搞,又都沒了想法。
毛迪做了不少工作,主動請教,向別的企業(yè)學習??偹惆褧h承辦下來了,領導還算滿意,可以毛迪又開始自責了,如果這個考慮到了就好了,如果那一點能夠隨機應變就好了,如果別人做呢?……這次嘗試并沒有讓毛迪開心,反倒因為種種自責,讓她更加焦慮,會議結束后她就請病假整整休息了一周。
焦慮,成了毛迪自我否定模式的一種合理表現(xiàn)形式了。我問了她幾個問題:
你是怎么看待這次嘗試的?
你從中學到了什么?
未來,如果有一個你期待的、滿意的會議形式,那會是什么?
我是一個一個問出來的,說著說著,毛迪的眼睛就發(fā)亮了,甚至越來越興奮。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在陌生領域里,每個人都會有“失敗”的可能,但我們要看到的不是結果的失敗,而是嘗試的成功。一次偉大的實踐,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成長,是別處不可能有的新眼光和新想法。為什么一定要求你把實踐的意義綁定在一個確定的皆大歡喜的結果上呢?或許別人會要求,或許內心的那個鬧鬼一樣的聲音會要求,因為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被這樣要求著。但是,你要學會說不,不要把這樣的拒絕看作是叛逆,這是對成長中自我的呵護和對現(xiàn)在勇敢自我的欣賞,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面對焦慮,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能力不足,這反倒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不是嗎?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只要不糾結,怎么都好辦。
如果焦慮了,先問問那個淡然的自己在哪里。接納自己,相信時間的力量。